第三讲 基于特权级的隔离与批处理

第三节 实践:批处理操作系统

向勇 陈渝 李国良 任炬

2024年春季


提纲

1. 实验目标

  1. 实践步骤
  2. 软件架构
  3. 相关硬件
  4. 应用程序设计
  5. 内核程序设计

批处理操作系统的结构

w:750


批处理OS目标

  • 让APP与OS隔离
  • 自动加载并运行多个程序
    • 批处理(batch)

LibOS目标

  • 让应用与硬件隔离
  • 简化应用访问硬件的难度和复杂性

bg right:54% 95%


实验要求

  • 理解运行其他软件的软件
  • 理解特权级和特权级切换
  • 理解系统调用
  • 会写邓式鱼批处理操作系统

邓式鱼:Dunkleosteus 在泥盆纪有坚固盾甲的海洋霸主
bg right:52% 90%


总体思路

  • 编译:应用程序和内核独立编译,合并为一个镜像
  • 构造:系统调用服务请求接口,应用管理与初始化
  • 运行:OS一个一个地执行应用
  • 运行:应用发出系统调用请求,OS完成系统调用
  • 运行:应用与OS基于硬件特权级机制进行特权级切换

历史背景

  • GM-NAA I/O System(1956)
    • 启发:汽车生产线
  • MULTICS OS(1969,MIT/GE/AT&T)
    • GE 645 具有 8 级硬件支持的保护环 GM-NAA: General Motors and North American Aviation; GE: General Electric bg right:38% 95%

Ref: What was the first operating system to be called an "operating system"?
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
2. 实践步骤

  1. 软件架构
  2. 相关硬件
  3. 应用程序设计
  4. 内核程序设计

步骤

  • 构造包含OS和多个APP的单一执行镜像
  • 通过批处理支持多个APP的自动加载和运行
  • 利用硬件特权级机制实现对操作系统自身的保护
  • 支持跨特权级的系统调用
  • 实现特权级的切换

bg right:54% 100%


编译步骤
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rcore-os/rCore-Tutorial-v3.git
cd rCore-Tutorial-v3
git checkout ch2

cd os
make run

参考运行结果

...
[kernel] num_app = 5
[kernel] app_0 [0x8020a038, 0x8020af90)
...
[kernel] Loading app_0
Hello, world!
[kernel] Application exited with code 0
[kernel] Loading app_1
...
[kernel] Panicked at src/batch.rs:58 All applications completed!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
3. 软件架构

  1. 相关硬件
  2. 应用程序设计
  3. 内核程序设计

构建应用

把多个应用合在一起与OS形成一个二进制镜像

├── os
│   ├── build.rs(新增:生成 link_app.S 将应用作为一个数据段链接到内核)
│   ├── Cargo.toml
│   ├── Makefile(修改:构建内核之前先构建应用)
│   └── src
│       ├── link_app.S(构建产物,由 os/build.rs 输出)

改进OS

加载和执行程序、特权级上下文切换

├── os
│   └── src
│       ├── batch.rs(新增: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批处理系统)
│       ├── main.rs(修改:主函数中需要初始化 Trap 处理并加载和执行应用)

│       └── trap(新增:Trap 相关子模块 trap)
│           ├── context.rs(包含 Trap 上下文 TrapContext)
│           ├── mod.rs(包含 Trap 处理入口 trap_handler)
│           └── trap.S(包含 Trap 上下文保存与恢复的汇编代码)

系统调用

├── os
│   └── src
│       ├── syscall(新增:系统调用子模块 syscall)
│       │   ├── fs.rs(包含文件 I/O 相关的 syscall)
│       │   ├── mod.rs(提供 syscall 方法根据 syscall ID 进行分发处理)
│       │   └── process.rs(包含任务处理相关的 syscall)

添加应用

批处理OS会按照文件名开头的数字顺序依次加载并运行它们

└── user(新增:应用测例保存在 user 目录下)
   └── src
      ├── bin(基于用户库 user_lib 开发的应用,每个应用放在一个源文件中)
      │   ├── 00hello_world.rs # 显示字符串的应用
      │   ├── 01store_fault.rs # 非法写操作的应用
      │   ├── 02power.rs       # 计算与I/O频繁交替的应用 
      │   ├── 03priv_inst.rs   # 执行特权指令的应用
      │   └── 04priv_csr.rs    # 执行CSR操作指令的应用

应用库和编译应用支持

应用库和编译应用支持

└── user(新增:应用测例保存在 user 目录下)
   └── src
      ├── console.rs              # 支持println!的相关函数与宏
      ├── lang_items.rs           # 实现panic_handler函数
      ├── lib.rs(用户库 user_lib)  # 应用调用函数的底层支撑库 
      ├── linker.ld               # 应用的链接脚本
      └── syscall.rs(包含 syscall 方法生成实际用于系统调用的汇编指令,
                     各个具体的 syscall 都是通过 syscall 来实现的)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
4. 相关硬件

  1. 应用程序设计
  2. 内核程序设计

RISC-V陷入(trap)类指令

  • ecall: 随着 CPU 当前特权级而触发不同的陷入异常
  • ebreak:触发断点陷入异常

RISC-V特权指令

  • sret: 随着 CPU 当前特权级而触发不同的陷入异常

bg right:51% 120%


RISC-V异常向量

InterruptException CodeDescription
00Instruction address misaligned
01Instruction access fault
02Illegal instruction
03Breakpoint
04Load address misaligned
05Load access fault
06Store/AMO address misaligned
07Store/AMO access fault
08Environment call from U-mode
09Environment call from S-mode
011Environment call from M-mode
012Instruction page fault
013Load page fault
015Store/AMO page fault
  • AMO: atomic memory operation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
5. 应用程序设计

  1. 内核程序设计

5.1 项目结构

5.2 内存布局 5.3 系统调用


应用与底层支撑库分离

└── user(应用程序和底层支撑库)
   └── src
      ├── bin(该目录放置基于用户库 user_lib 开发的应用)   
      ├── lib.rs(用户库 user_lib)  # 库函数的底层支撑库 
      ├── ......                  # 支撑库相关文件
      └── linker.ld               # 应用的链接脚本

引入外部库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  #[macro_use]
  extern crate user_lib;
}

设计支撑库

在 lib.rs 中我们定义了用户库的入口点 _start :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#[no_mangle]
#[link_section = ".text.entry"]
pub extern "C" fn _start() -> ! {
    clear_bss();
    exit(main());
    panic!("unreachable after sys_exit!");
}
}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  6. 内核程序设计

5.1 项目结构

5.2 内存布局

5.3 系统调用


应用程序的内存布局

bg 77%


设计支撑库

user/src/linker.ld

  • 程序的起始物理地址调整为 0x80400000 ,应用程序都会被加载到这个物理地址上运行;
  • 将 _start 所在的 .text.entry 放在整个程序的开头,也就是说批处理系统只要在加载之后跳转到 0x80400000 就已经进入了 用户库的入口点,并会在初始化之后跳转到应用程序主逻辑;
  • 提供了最终生成可执行文件的 .bss 段的起始和终止地址,方便 clear_bss 函数使用。

其余的部分与之前相同
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  6. 内核程序设计

5.1 项目结构 5.2 内存布局

5.3 系统调用


应用程序的系统调用执行流

w:1050


应用程序的系统调用执行流

  • 在子模块 syscall 中,应用程序通过 ecall 调用批处理系统提供的接口
  • ecall 指令会触发 名为 Environment call from U-mode 的异常
  • Trap 进入 S 模式执行批处理系统针对这个异常特别提供的服务代码
  • a0~a6 保存系统调用的参数, a0 保存返回值, a7 用来传递 syscall ID

bg right:42% 100%


系统调用支撑库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/// 功能:将内存中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文件。
/// 参数:`fd` 表示待写入文件的文件描述符;
///      `buf` 表示内存中缓冲区的起始地址;
///      `len` 表示内存中缓冲区的长度。
/// 返回值:返回成功写入的长度。
/// syscall ID:64
fn sys_write(fd: usize, buf: *const u8, len: usize) -> isize;

/// 功能:退出应用程序并将返回值告知批处理系统。
/// 参数:`xstate` 表示应用程序的返回值。
/// 返回值:该系统调用不应该返回。
/// syscall ID:93
fn sys_exit(xstate: usize) -> !;
}

系统调用参数传递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fn syscall(id: usize, args: [usize; 3]) -> isize {
    let mut ret: isize;
    unsafe {
        asm!(
            "ecall",
            inlateout("x10") args[0] => ret, //第一个参数&返回值
            in("x11") args[1],               //第二个参数
            in("x12") args[2],               //第三个参数
            in("x17") id                     //syscall编号
        );
    }
    ret //返回值
}
}

参考文档:Rust by Example - Inline assembly


系统调用封装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const SYSCALL_WRITE: usize = 64; 
const SYSCALL_EXIT: usize = 93;
//对系统调用的封装
pub fn sys_write(fd: usize, buffer: &[u8]) -> isize {
    syscall(SYSCALL_WRITE, [fd, buffer.as_ptr() as usize, buffer.len()])
}
pub fn sys_exit(xstate: i32) -> isize {
    syscall(SYSCALL_EXIT, [xstate as usize, 0, 0])
}
}

系统调用封装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pub fn write(fd: usize, buf: &[u8]) -> isize { sys_write(fd, buf) }

const STDOUT: usize = 1;

impl Write for Stdout {
    fn write_str(&mut self, s: &str) -> fmt::Result {
        write(STDOUT, s.as_bytes());
        Ok(())
    }
}
}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
6. 内核程序设计

6.1 应用管理和加载

6.2 特权级切换 6.3 Trap上下文 6.4 Trap处理流程 6.5 执行应用程序


将应用程序映像链接到内核

# os/src/link_app.S 由脚本 os/build.rs 生成
    .section .data
    .global _num_app
_num_app:
    .quad 5
    .quad app_0_start
    ...
    .quad app_4_end
    .section .data
    .global app_0_start
    .global app_0_end
app_0_start:
    .incbin "../user/target/riscv64gc-unknown-none-elf/release/00hello_world.bin"
app_0_end:

应用程序管理数据结构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// os/src/batch.rs

struct AppManager {
    num_app: usize,
    current_app: usize,
    app_start: [usize; MAX_APP_NUM + 1],
}
}

找到应用程序二进制码

  • 找到 link_app.S 中提供的符号 _num_app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lazy_static! {
    static ref APP_MANAGER: UPSafeCell<AppManager> = unsafe { UPSafeCell::new({
        extern "C" { fn _num_app(); }
        let num_app_ptr = _num_app as usize as *const usize;
        ...
        app_start[..=num_app].copy_from_slice(app_start_raw);
        AppManager {
            num_app,
            current_app: 0,
            app_start,
        }        
}

加载应用程序二进制码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unsafe fn load_app(&self, app_id: usize) {
    // clear icache
    asm!("fence.i");
    // clear app area
    ...
    let app_src = core::slice::from_raw_parts(
        self.app_start[app_id] as *const u8,
        self.app_start[app_id + 1] - self.app_start[app_id] );
    let app_dst = core::slice::from_raw_parts_mut(
        APP_BASE_ADDRESS as *mut u8,
        app_src.len() );
    app_dst.copy_from_slice(app_src);
}
}

加载应用程序二进制码

  • fence.i :用来清理 i-cache

注:fence.i是i-cache屏障(barrier)指令,非特权指令,属于 “Zifencei”扩展规范

WHY?


加载应用程序二进制码

  • fence.i :用来清理 i-cache

  • CPU 对物理内存所做的缓存又分成d-cache和i-cache

  • OS将修改会被 CPU 取指的内存区域,这会使得 i-cache 中含有与内存中不一致的内容

  • OS在这里必须使用 fence.i 指令手动清空 i-cache ,让里面所有的内容全部失效,才能够保证CPU访问内存数据和代码的正确性
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  6. 内核程序设计

6.1 应用管理和加载

6.2 特权级切换

6.3 Trap上下文 6.4 Trap处理流程 6.5 执行应用程序


特权级切换相关CSR

CSR 名该 CSR 与 Trap 相关的功能
sstatusSPP 等字段给出 Trap 发生之前 CPU 的特权级(S/U)等
sepc记录 Trap 发生之前执行的最后一条指令的地址
scause描述 Trap 的原因
stval给出 Trap 附加信息
stvec控制 Trap 处理代码的入口地址

特权级切换后的硬件逻辑

  1. sstatus 的 SPP 字段会被修改为 CPU 当前的特权级(U/S);
  2. sepc 会被修改为产生 Trap 的指令地址;
  3. scause/stval 分别会被修改成这次 Trap 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附加信息;
  4. CPU 将当前特权级设为 S,跳到 stvec 所设置的 Trap 处理入口地址。

特权级切换与用户栈和内核栈

Why 使用两个不同的栈?

安全 安全 安全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const USER_STACK_SIZE: usize = 4096 * 2;
const KERNEL_STACK_SIZE: usize = 4096 * 2;

static KERNEL_STACK: KernelStack = KernelStack { data: [0; KERNEL_STACK_SIZE] };
static USER_STACK: UserStack = UserStack { data: [0; USER_STACK_SIZE] };
}

特权级切换中的换栈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impl UserStack {
    fn get_sp(&self) -> usize {
        self.data.as_ptr() as usize + USER_STACK_SIZE
    }
}
RegSP = USER_STACK.get_sp();
RegSP = KERNEL_STACK.get_sp();
}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  6. 内核程序设计

6.1 应用管理和加载 6.2 特权级切换

6.3 Trap上下文

6.4 Trap处理流程 6.5 执行应用程序


Trap上下文数据结构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#[repr(C)]
pub struct TrapContext {
    pub x: [usize; 32],
    pub sstatus: Sstatus,
    pub sepc: usize,
}
}
  • 对于通用寄存器而言,应用程序/内核控制流运行在不同的特权级
  • 进入 Trap 的时候,硬件会立即覆盖掉 scause/stval/sstatus/sepc

特权级切换后的Trap入口点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pub fn init() {
    extern "C" { fn __alltraps(); }
    unsafe {
        stvec::write(__alltraps as usize, TrapMode::Direct);
    }
}
}

系统调用过程中的Trap上下文处理

  1. 应用程序通过 ecall 进入到内核状态时,操作系统保存被打断的应用程序的 Trap 上下文;
  2. 操作系统根据Trap相关的CSR寄存器内容,完成系统调用服务的分发与处理;
  3. 操作系统完成系统调用服务后,需要恢复被打断的应用程序的Trap 上下文,并通 sret指令让应用程序继续执行。 bg right:40% 100%

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

sscratch CSR 重要的中转寄存器

在特权级切换的时候,我们需要将 Trap 上下文保存在内核栈上,因此需要一个寄存器暂存内核栈地址,并以它作为基地址指针来依次保存 Trap 上下文的内容。

但是所有的通用寄存器都不能够用作基地址指针,因为它们都需要被保存,如果覆盖掉它们,就会影响后续应用控制流的执行。


用户栈到内核栈的切换

sscratch CSR 重要的中转寄存器

  • 暂时保存内核栈的地址
  • 作为一个中转站让 sp (目前指向的用户栈的地址)的值可以暂时保存在 sscratch
  • 仅需一条 csrrw sp, sscratch, sp // 交换对 sp 和 sscratch 两个寄存器内容
  • 完成用户栈-->内核栈的切换

保存Trap上下文中的通用寄存器

保存通用寄存器的宏

# os/src/trap/trap.S
.macro SAVE_GP n
    sd x\n, \n*8(sp)
.endm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  6. 内核程序设计

6.1 应用管理和加载 6.2 特权级切换 6.3 Trap上下文

6.4 Trap处理流程

6.5 执行应用程序


Trap处理流程

Trap 处理的总体流程如下:

  1. 首先通过 __alltraps 将 Trap 上下文保存在内核栈上;
  2. 然后跳转到 trap_handler 函数完成 Trap 分发及处理。
__alltraps:
    csrrw sp, sscratch, sp
    # now sp->kernel stack, sscratch->user stack

    # allocate a TrapContext on kernel stack
    addi sp, sp, -34*8    

保存Trap上下文

保存通用寄存器

    # save general-purpose registers
    sd x1, 1*8(sp)
    # skip sp(x2), we will save it later
    sd x3, 3*8(sp)
    # skip tp(x4), application does not use it
    # save x5~x31
    .set n, 5
    .rept 27
        SAVE_GP %n
        .set n, n+1
    .endr

保存Trap上下文

保存 sstatus 和 sepc

    # we can use t0/t1/t2 freely, because they were saved on kernel stack
    csrr t0, sstatus
    csrr t1, sepc
    sd t0, 32*8(sp)
    sd t1, 33*8(sp)

保存Trap上下文

保存 user SP

    # read user stack from sscratch and save it on the kernel stack
    csrr t2, sscratch
    sd t2, 2*8(sp)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pub struct TrapContext {
    pub x: [usize; 32],
    pub sstatus: Sstatus,
    pub sepc: usize,
}
}

调用trap_handler

    # set input argument of trap_handler(cx: &mut TrapContext)
    mv a0, sp
    call trap_handler

让寄存器 a0 指向内核栈的栈指针也就是我们刚刚保存的 Trap 上下文的地址,这是由于我们接下来要调用 trap_handler 进行 Trap 处理,它的第一个参数 cx 由调用规范要从 a0 中获取。


恢复Trap上下文

  1. 大部分是保存寄存器的反向操作;
  2. 最后一步是 sret指令 //从内核态返回到用户态

注:后面讲解“执行程序”时会比较详细的讲解"恢复Trap上下文"


trap_handler处理syscall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#[no_mangle]
pub fn trap_handler(cx: &mut TrapContext) -> &mut TrapContext {
    let scause = scause::read();
    let stval = stval::read();
    match scause.cause() {
        Trap::Exception(Exception::UserEnvCall) => {
            cx.sepc += 4;
            cx.x[10] = syscall(cx.x[17], [cx.x[10], cx.x[11], cx.x[12]]) as usize;
        }
    ...
    }
    cx
}
}

trap_handler处理syscall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pub fn sys_exit(xstate: i32) -> ! {
    println!("[kernel] Application exited with code {}", xstate);
    run_next_app()
}
}

提纲

  1. 实验目标
  2. 实践步骤
  3. 软件架构
  4. 相关硬件
  5. 应用程序设计
  6. 内核程序设计

6.1 应用管理和加载 6.2 特权级切换 6.3 Trap上下文 6.4 Trap处理流程

6.5 执行应用程序


应用程序的执行时机

  • 当批处理操作系统初始化完成
  • 某个应用程序运行结束或出错

让应用程序执行

从内核态切换到用户态

  • 准备好应用的上下文Trap上下文
  • 恢复应用的相关寄存器
  • 特别是应用用户栈指针和执行地址
  • 返回用户态让应用执行

bg right:35% 100%


返回用户态让应用执行

  • 从内核态切换到用户态
    • sret指令的硬件逻辑
      • 恢复响应中断/异常
      • CPU Mode从S-Mode 回到U-Mode
      • pc <-- spec CSR
      • 继续运行

切换到下一个应用程序

调用 run_next_app 函数切换到下一个应用程序:

  • 构造应用程序开始执行所需的 Trap 上下文;
  • 通过 __restore 函数,从刚构造的 Trap 上下文中,恢复应用程序执行的部分寄存器;
  • 设置 sepc CSR的内容为应用程序入口点 0x80400000
  • 切换 scratchsp 寄存器,设置 sp 指向应用程序用户栈;
  • 执行 sret 从 S 特权级切换到 U 特权级。

构造Trap上下文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impl TrapContext {
    pub fn set_sp(&mut self, sp: usize) { self.x[2] = sp; }
    pub fn app_init_context(entry: usize, sp: usize) -> Self {
        let mut sstatus = sstatus::read();
        sstatus.set_spp(SPP::User);
        let mut cx = Self {
            x: [0; 32],
            sstatus,
            sepc: entry,
        };
        cx.set_sp(sp);
        cx
}

运行下一程序

#![allow(unused)]
fn main() {
ub fn run_next_app() -> ! {
    ...
    unsafe {
        app_manager.load_app(current_app);
    }
    ...
    unsafe {
        __restore(KERNEL_STACK.push_context(
            TrapContext::app_init_context(APP_BASE_ADDRESS, USER_STACK.get_sp())
        ) as *const _ as usize);
    }
    panic!("Unreachable in batch::run_current_app!");
}
}

运行下一程序

__restore:
    # case1: start running app by __restore
    # case2: back to U after handling trap
    mv sp, a0
    # now sp->kernel stack(after allocated), sscratch->user stack
    # restore sstatus/sepc
    ld t0, 32*8(sp)
    ld t1, 33*8(sp)
    ld t2, 2*8(sp)
    csrw sstatus, t0
    csrw sepc, t1
    csrw sscratch, t2

运行下一程序

# restore general-purpuse registers except sp/tp
    ld x1, 1*8(sp)
    ld x3, 3*8(sp)
    .set n, 5
    .rept 27
        LOAD_GP %n
        .set n, n+1
    .endr
    # release TrapContext on kernel stack
    addi sp, sp, 34*8
    # now sp->kernel stack, sscratch->user stack
    csrrw sp, sscratch, sp
    sret

提问

sscratch 是何时被设置为内核栈顶的?


小结

  • OS与硬件的关系
  • OS与应用程序的关系
  • 隔离(isolation)机制
  • 批处理创建并执行程序
  • 特权级切换
  • 系统调用
  • 能写邓氏鱼OS

bg right:57% 95%


【总结笔记】

本节关于基于特权级隔离的批处理操作系统的内容,我们可以将总结分为几个部分:

实验目标与总体设计

  • 实验目标:理解和掌握基于RISC-V特权级机制的操作系统的隔离机制,包括系统调用的支持、特权级切换,以及批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。
  • 系统设计:设计一个简单的批处理操作系统,能够自动加载并执行多个程序,同时通过特权级机制保护操作系统不被应用程序影响。

批处理操作系统的结构与实践步骤

  • 操作系统结构:一个包含了多个应用程序的单一执行镜像,通过批处理支持多个应用程序的自动加载和运行。
  • 实践步骤:包括编译、构造、运行和调试多个应用程序,以及内核程序。

软件架构与硬件依赖

  • 软件架构:OS 和应用程序的独立编译与链接,以及系统调用的支持。
  • 硬件特性:包括RISC-V的陷阱(trap)指令和异常向量,这些是支持特权级切换和系统调用的基础。

应用程序与内核程序设计

  • 应用程序设计:基于用户库的应用程序开发,确保了应用程序能够在用户态下安全运行。
  • 内核程序设计:包括应用管理和加载、特权级切换、陷阱上下文保存和恢复、以及应用程序的执行和系统调用处理。

历史背景与启发

  • 历史背景:批处理操作系统的概念源于早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,如GM-NAA I/O System,以及后来的多道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设计,如MULTICS OS。

通过本节,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批处理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,包括它是如何利用RISC-V特权级机制实现隔离,以及如何自动加载并运行多个程序,这为理解更复杂的现代操作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。同时,这也说明了现代操作系统设计中对硬件特性的依赖,以及硬件特性如何影响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。